前脚才对中国示好,马科斯政府又为何要对50艘中国船只下手?莎拉用了两个词给中菲关系定调,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马科斯政府的 “变脸” 逻辑
2025 年 6 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外交政策再次展现出戏剧性转折。前脚在马尼拉华商总会活动上呼吁 “中菲应成为可靠经济伙伴”,后脚就指使海岸警卫队在南海拦截 50 艘中国海上民兵船,这种 “变脸” 操作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
这种矛盾行为背后,是菲律宾国内政治生态与外部战略压力交织的结果。从时间线看,马科斯的 “变脸” 并非偶然。今年 5 月菲律宾中期选举中,马科斯所属政党遭遇重大挫折,支持率从 42% 暴跌至 25%,而副总统莎拉的支持率却逆势上升至 59%。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马科斯再次祭出 “外部转移法”—— 通过炒作南海议题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这种策略在 2024 年也曾奏效:当时菲律宾国内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马科斯随即批准美军在菲新增 4 个军事基地,并与美国举行史上最大规模肩并肩军演,成功将民众注意力从经济溃败转移到 “主权捍卫” 上。
根据美菲 2025 年签署的《联盟强化计划》,美国不仅向菲律宾提供 5 亿美元军事贷款,还在巴丹群岛部署 “堤丰” 中程导弹系统和海军陆战队濒海作战团。
这些军事部署的核心目标,就是将菲律宾打造成印太战略的前沿堡垒。作为交换,马科斯政府必须在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的航行自由叙事。
此次拦截中国船只事件中,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刻意援引所谓 “南海仲裁案” 作为依据,正是为了呼应美国的国际法炒作策略。
马科斯的 “变脸” 也存在现实困境。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5 年 1-2 月中菲贸易额同比激增 197.4%,菲律宾对华出口增长 895.5%,香蕉、椰子等农产品占菲对华出口的 73%。
经济上的深度依赖,使得马科斯在对华强硬时不得不留有余地。这种矛盾在 6 月 9 日中菲建交 50 周年纪念活动中尤为明显:马科斯一面出席中方举办的烟花秀释放缓和信号,一面又批准越南在南海争议海域扩大填海造岛,试图在中美之间维持脆弱的平衡。
杜特尔特家族的破局尝试
在马科斯政府制造摩擦的同时,菲律宾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言论却释放出不同信号。6 月 22 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演讲中,莎拉用 “中立” 和 “朋友” 两个关键词为中菲关系定调。
她直言:“菲律宾没有理由偏向美国,我们可以同时是中美两国的朋友。” 这种表态与其父杜特尔特执政时期的务实外交一脉相承,却与马科斯的亲美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莎拉的立场转变有深刻的政治动机。今年 3 月,其父杜特尔特被国际刑事法院拘押,莎拉借此整合杜特尔特派系力量,民调支持率飙升至 59%。
她的 “中立” 主张,实质是对马科斯 “一边倒” 政策的批判。在演讲中,莎拉特别批评马科斯允许美国在菲部署导弹系统的决定,认为这 “不仅没有带来实质好处,还得罪了中国”。
这种表态既迎合了菲律宾国内反美情绪 ——2025 年 4 月美菲军演期间,马尼拉爆发万人抗议要求美军撤离 —— 又为 2028 年总统选举铺路。
莎拉的 “朋友” 论并非无底线妥协。在南海问题上,她虽承认 “南海争议不是中菲关系全部”,却坚持要求中方承认所谓 “南海仲裁案”。
这种矛盾立场暴露了杜特尔特家族的策略性考量:通过强调 “中立” 争取中国经济支持,同时以仲裁案作为谈判筹码。这种经济合作 + 主权博弈的模式,与杜特尔特时期通过 “搁置争议换投资” 的策略如出一辙。
莎拉的言论在菲律宾政坛引发连锁反应。马科斯阵营迅速启动弹劾程序试图压制莎拉,而亲华派议员则联名支持莎拉的外交主张。
这种内部分裂使得菲律宾对华政策呈现 “双重面孔”:政府层面配合美国军事部署,民间层面则涌动着务实合作的呼声。
这种撕裂在 6 月 24 日达到顶点 —— 莎拉发表 “中立” 演讲的同一天,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在鲎藤礁拦截中国船只,形成极具讽刺意味的政治奇观。
南海博弈的升级
此次菲律宾拦截 50 艘中国船只事件,标志着中菲南海博弈进入新阶段。与以往不同,此次冲突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50 艘中国海上民兵船在鲎藤礁附近集结,是近年来中方在南海最大规模的非军事力量展示。这些船只配备专业测绘设备,实际承担着维护海洋权益的准军事任务。
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虽派出 2 艘巡逻舰和侦察机进行警告,但面对中方 “静默不回应” 的战术,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中国海警此次采用 “蜂群战术”,50 艘船只以扇形编队包围菲律宾舰艇,形成 “非对称威慑”。这种战术既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又能有效压缩菲方行动空间。
中方船只首次搭载了无人侦察机和水下机器人,实现对争议海域的全天候监控。菲律宾在此次事件中反复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 “南海仲裁案”,试图将争议国际化。
中方针锋相对地指出,菲律宾所谓 “专属经济区” 主张完全非法,中国科考船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活动具有充分法理依据。这种法理博弈的背后,是中美在国际法话语权上的较量。
冲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是菲律宾试图改变南海现状的冒险行动。根据美菲 “肩并肩 - 2025” 军演规划,美军计划在菲律宾北部部署陆基反舰导弹系统,形成对南海航道的封锁能力。
此次拦截事件,正是菲律宾为配合美军部署而进行的 “战略试探”。但中方迅速反应,南部战区在 6 月 24 日当天启动战时指挥机制,054A 型护卫舰和歼 - 16 战机紧急驰援南海,展现出 “寸土不让” 的决心。
中美菲三角关系的再平衡
美国虽承诺向菲提供 5 亿美元军事贷款,但其中 3.2 亿美元需用于购买美国武器,实际能提升菲海军战力的资金不足 1.8 亿。这种交易式援助不仅未能增强菲律宾安全感,反而加剧了其对美国的战略依附。
对中国而言,菲律宾的挑衅行为是对《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成果的公然破坏。中方在此次事件中采取 “软硬兼施” 策略:一方面通过海警执法维护主权,另一方面推动中菲渔业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
6 月 20 日,中国宣布向菲律宾提供 10 万吨粮食援助,同时重启中菲农业技术合作项目,这种 “胡萝卜加大棒” 的策略,有效分化了菲律宾国内亲美势力。
对菲律宾而言,在中美之间 “走钢丝” 的风险正在加剧。经济上,菲律宾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达 28%,而对美国仅为 12%;安全上,美国的军事承诺在实战中被证明不可靠。
2024 年仁爱礁冲突时,美军护航舰艇在中方施压下撤离战场。这种战略困境使得菲律宾精英阶层开始反思 “选边站队” 的代价。莎拉的 “中立” 主张能获得高支持率,正是这种反思的民意体现。
结语
未来中菲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一是美国能否兑现对菲投资承诺,二是中国在南海的战略威慑能力,三是菲律宾国内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
股票配资免费平台,股票配资公司查询,配资门户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