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朋友圈,被一场会议刷了屏。
7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重磅会议召开,市场瞬间沸腾。
有人说“大动作要来了”,有人翻出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记忆,期待着新一轮经济高潮。
但冷静下来看,股市的波动、行业的反应,似乎都在提醒我们:经济的转弯,从不是一场会议就能完成的冲刺。
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这场会议的核心逻辑——为什么“反内卷”成了关键词?那些被卷到极致的行业,真的能迎来新生吗?普通人又该如何在这场转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会议里藏着两个信号:一个远谋,一个近忧
翻开会议通稿,两个议题格外醒目:发展海洋经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先说说海洋经济。这是典型的“远谋”——中国有深圳、青岛等海洋中心城市,未来会在海洋科技、港口贸易上发力。但对大多数内陆城市来说,短期内很难直接受益,咱们暂且按下不表。
真正牵动人心的,是第二个议题: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会议里有句话直指核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翻译成人话就是:别再卷了!
别再打价格战了,别让企业在亏本的泥潭里互相消耗了,该淘汰的落后产能,要慢慢清出去。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没错,2016年供给侧改革也曾喊出类似的口号,当年钢铁、煤炭价格反弹,市场一片红火。
于是有人开始畅想:历史会重演吗?开一次会,产能就能去干净?价格就能立马反弹?
但现实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7月2日当天,股市高开低走。
自媒体解读得热火朝天,可企业的生产线还在满负荷运转,价格战的硝烟也没散。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开个会经济就能变好,那我们天天开会就行了,何必上班出差?经济的规律,从来不是“会议决定论”能打破的。
二、这些行业卷到“流血”,反内卷为何这么难?
会议喊出“反内卷”,不是空穴来风。
当下的中国经济,有几个行业已经卷到了“不赚钱也要干”的地步。
我们一个个来看:
(1)房地产
7.7亿平方米库存压顶,棚改老路走不通了。
截至5月底,全国商品房库存7.7亿平方米,比2015年“涨价去库存”时还高;高盛、瑞银等机构预测,中国房地产年销售规模再也回不到18亿平方米的巅峰。
2015年那波去库存,靠的是“货币化棚改”。央行给国开行贷款,国开行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给拆迁户发钱,拆迁户拿着钱去买房,开发商卖房后拿地,地方政府卖地还钱——整个链条的核心,是“卖地循环”。
但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开发商不敢拿地了。
前几年疯狂扩张的房企,现在要么躺平,要么忙着还债,拿地资金肉眼可见地减少。
地方政府没钱回购,能把商品房改成保障房的,大多是财力雄厚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想做也有心无力。
调控已经见底,现在还在限购的城市,只剩北京、上海、深圳等寥寥几个,成都、杭州这些曾经的“调控先锋”,早就放开了。
可就算这样,买房的人还是不多。
说白了,房子已经够多了。该有的家庭基本都有了,没买的大多是买不起。
房企为了活下去,只能拼“得房率”“降价促销”,卷到最后,谁先扛不住谁出局——就像日本当年的房企洗牌,阵痛难免,但也是必经之路。
(2)汽车
比亚迪带头减产1/3,价格战还能停吗?
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喊出“反内卷”,工信部也表态支持整治无序竞争。
第一个响应的是比亚迪:7月1日起取消“限时一口价”,计划减产1/3。
这背后,是汽车行业的惨烈现状。
新能源车价格战打了快两年,从20万降到15万,再到10万以下,有的车型甚至比同级燃油车还便宜。
产能严重过剩,2024年全国汽车产能利用率不到60%,很多新势力车企的工厂,一半时间在停工。
消费者被“惯坏了”,大家都等着降价,不降价就不买,企业越降价,需求越观望,陷入恶性循环。
比亚迪减产,是想打破这个循环。
但问题是,别人会跟着停吗?
很难。就像高考,大家都想上本科,你说“别卷了,控制录取名额”,谁家父母会同意?车企也一样,谁先停产能,市场份额就可能被对手抢走,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卷。
或许,出路在国外。
会议里没明说,但行业已经在行动——比亚迪、长城等车企,正在往乌兹别克斯坦、中亚等市场发力。国内卷不动了,就去海外找增量,这可能是汽车行业的“破局点”。
(3)传统行业
钢铁、煤炭、水泥,又到了去产能的节点。
2015年供给侧改革,重点就是钢铁、煤炭这些传统行业。
十几年过去,这些行业又站到了十字路口。
看几个例子:
唐山钢铁,占全国钢铁产能1/5的唐山,6月25日发文,要求12家龙头企业把烧结矿日产从27万吨降到19万吨,产能利用率从83%压到70%。
焦煤行业,7月3日,行业协会开会,明确要“反内卷”,控制产量;
水泥行业,多地开始调查产能过剩情况,计划出台限产措施。
这些行业的问题,和房地产、基建绑得太紧。房地产卖不动房,新开工少了;基建虽然还在投,但增速放缓,对钢铁、水泥的需求自然上不去。
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降价抢订单。一吨钢的利润,有时候还不如一瓶矿泉水;一吨煤的价格,比几年前跌了近一半。
不控制产能,价格起不来,企业赚不到钱,员工工资也涨不上去。这就是会议说“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底层逻辑。
(4)光伏和猪肉
卷过一轮,还在阵痛期。
有两个行业,其实已经“被整治”过一轮,但内卷的惯性还在。
1)光伏行业最典型。前两年大家都觉得新能源是风口,内蒙古、新疆、甘肃的山头,全铺上了光伏板。
结果呢?
产能严重过剩,2024年底,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产能加起来,够全球用3年。
价格跌穿地板,多晶硅从2022年的30万元/吨,跌到现在的6万元/吨,很多中小企业倒闭。
现在行业在自救,去年10月,光伏协会喊出反内卷。
今年6月29日,十大光伏玻璃厂商集体减产30%。但7月2日会议后,光伏股还在涨——市场在炒概念,但现实是,去产能的路还很长。
2)猪肉行业更魔幻。猪周期大家都懂:猪多了,价格跌;价格跌了,大家不养了,猪少了,价格又涨。但现在,这个周期被”卷”得更复杂了。
大企业靠规模化养殖压成本,散户跟风入场,结果供过于求,猪肉价格从2023年的20元/斤,跌到现在的10元/斤以下。
为了控产能,行业开始限体重——要求出栏猪控制在120公斤左右,别养太肥了(肥了出肉多,更供过于求)。但散户哪管这些?能多赚一块是一块,结果还是卷。
3)这两个行业证明:反内卷,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就算政策引导,企业和市场的博弈,还得持续很久。
三、反内卷的本质:不是不让竞争,是让竞争有意义
聊了这么多行业,可能有人会问:反内卷,是不是不让企业竞争了?
当然不是。会议说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核心是让竞争回归“提质增效”,而不是“比谁更能亏”。
比如汽车行业,与其比谁降价狠,不如比谁的电池更安全、谁的智能驾驶更靠谱。
比如房地产行业,与其比谁的得房率高,不如比谁的物业更好、社区配套更完善。
比如光伏行业,与其比谁的组件更便宜,不如比谁的转换效率更高、储能技术更先进。
但问题是,企业为什么宁愿卷价格,也不愿卷创新?
因为创新需要时间和钱,而降价能立马抢市场。就像班里的学生,与其花三年时间提升成绩,不如考试时抄同桌的,短期见效快,但长期看,毁掉的是整个班级的学风。
这就是人性的悖论。
大家都知道产能过剩,都知道该停,但谁也不敢先停,怕被对手淘汰。最后只能一起卷,直到有人扛不住倒下,剩下的人才能喘口气。
所以,“反内卷”注定是个慢过程。
2016年供给侧改革,用了三四年才见成效;这一次,涉及的行业更多,情况更复杂,需要的时间只会更长。
四、对普通人来说,该怎么应对?
会议的方向是对的,行业的阵痛也是必然的。作为普通人,我们该怎么面对?
(1)如果你在这些行业工作,警惕”被优化”的风险。
房地产、传统制造业、光伏等过剩产能行业,未来几年会加速洗牌。如果你在这些行业,别只盯着”稳定”。
1)多学一门技能。比如房地产销售,可以学新媒体运营,以后转型做房产内容;
2)关注行业政策,提前布局。比如汽车行业往海外走,懂小语种、跨境贸易的人,机会会更多;
3)攒点”过冬钱”。经济下行期,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别乱投资,留够6-12个月的生活费。
(2)如果你是消费者,短期捡漏,长期得想清楚。
短期内,内卷对消费者是好事,买车能砍价了,比亚迪取消”一口价”,其他品牌大概率会跟进。
猪肉、汽油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可能还会低一段时间。
房子如果是刚需,现在议价空间大,能淘到性价比高的二手房。
但长期看,企业不赚钱,最终会反噬消费者。
企业没钱研发,产品质量可能下降。
行业裁员潮来了,失业率上升,大家收入少了,再便宜的东西也买不起。
这就是通缩的风险——东西越来越便宜,但钱越来越难赚。
所以,消费要理性:刚需可以入手,但别乱囤货,非必要的支出,能省就省。
五、最后想说:信心要有,但别太急
7月2日的会议,像一盏灯,指明了方向,但没说清什么时候能照亮全程。
我们要承认,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在:工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大、创新能力在提升。
但也要接受,解决产能过剩、打破内卷,需要时间。
别指望开个会经济就立马变好,也别因为短期看不到效果就失去信心。就像种地,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才能收获——经济的转型,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理性看待政策,做好自己的事。行业洗牌期,有人会倒下,也有人会站起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浪潮中站稳脚跟,等风来。
股票配资免费平台,股票配资公司查询,配资门户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