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变爆发,激起了整个美国的愤怒浪潮。1941年12月8日,美英两国毅然对日本宣战。紧接着,12月9日,我国在长达四年多的全面抗战之后,亦正式向日本宣战,从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全面拉开序幕。在这场战争中,日本陆军与海军合力,对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一系列岛屿发起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与此同时,美日海军在太平洋岛礁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对抗。
英美两国携手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并在同一天向日本宣战。然而,美国军政高层却对英国参与太平洋战争持拒绝态度。
直到1944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后期美军发起反攻,英国太平洋舰队才加入了对抗日本的战斗。这难道意味着美国不尊重同样属于反法西斯同盟的英国吗?
罗斯福发表宣战日本演说
第一,美国秉持的反殖民主义立场,使得罗斯福对英国持有一定的主观偏见。这种主观偏见促使罗斯福不愿见到英国以参战之由重返太平洋战场,进而恢复其殖民地。
罗斯福,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思想深邃、领导才能出众的杰出领袖,他的前瞻性思维尤为显著。这一点,从他坚决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便可窥见一斑。
罗斯福力主在战后对众多殖民地实施托管制度,以此逐步瓦解战前世界大国所建立的殖民体系。此观点虽源自美国视角,然而,其本质上却有助于殖民地于战后实现独立,进而促进历史的发展。
无疑,在太平洋战争的背景下,罗斯福主导的美国反殖民主义立场与英国产生了尖锐的对立。以马歇尔将军为首的美国军方坚决抵制协助英国恢复其殖民地的提议,美国海军的金将军同样站在马歇尔和罗斯福一方,支持他们的反殖民主义观念。金将军指出,英国正意图利用美国海军的力量,在太平洋战争中恢复其殖民地。英国计划派遣澳大利亚军队进攻婆罗洲,这一行动被视为英国在战后取代荷兰,对印度尼西亚实施殖民统治的关键一步。
上图所示,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1880年12月31日至1959年10月16日),系美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与外交家。
于1943年举行的三叉戟会议上,美国著名将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提出,英国参与二战的初衷,旨在恢复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殖民统治。然而,殖民主义被视为“历史陈迹”,其本质与美国所倡导的“价值观”相悖。
鉴于美国军政高层始终怀有反殖民主义的信念,他们对英国介入太平洋战争的真正目的产生了深切的疑虑,认为其背后动机旨在恢复殖民地。这一疑虑导致美国最终拒绝了英国海军参与对日作战于太平洋的请求。
第二,美国对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表示怀疑,认为其“不足以”与日本海军正面交锋。
数个世纪以来,英国海军一直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然而,进入二战前夕,尽管英国海军的底蕴犹存,却面临着来自美国、日本等新兴海军强国的严峻挑战。在二战烽火连天之际,美国凭借其迅速调动的工业实力,建造了超过百艘航母,构筑了以航母为核心、实力全球领先的海军编队。时至今日,美国海军依旧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战斗群。
与美国海军的迅猛发展相较,英国海军似乎显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此状况从英国海军Z舰队所遭遇的空袭事件中便可一窥端倪。在日军对东南亚展开全面攻势之际,英国海军的Z舰队不幸遭受日军空袭,其中包括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内的多艘英军大型舰艇被日军击沉。
二战日本海军图
Z舰队的损失之重,原因错综复杂。然而,Z舰队的现状不禁令美国对英国协助其击败日本海军的能力产生疑虑。尽管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期间仍保持强大的实力,然而,其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却令美国对其盟友产生了一丝“轻视”,美国方面认为英国并未具备击败日本的海军实力。
加之美国本身便拥有高度发达的造船与航空工业,该国对此深具信心,坚信无需与英国联手,便能独立构建一支强大的航母战斗群,足以击败日本。因此,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独立作战,接连赢得了中途岛、马里亚纳群岛以及莱特湾的海洋战役。
上图:中途岛战役,美军战斗机
第三,美方观点认为,英国海军的加入将加剧美国在对抗日本过程中所面临的海上补给压力,因此,美国决定拒绝英国海军的参战请求。
海上的交锋,不仅是美日航母间的激烈对抗,更是双方后勤体系之间的一场较量。海军舰艇上的官兵、舰载机飞行员所需的日常食品、饮用水、生活必需品,以及海军舰艇和舰载机所依赖的各类武器燃油、弹药补给,还有海军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这一切都依赖于一套极其复杂且周密的系统。若英国海军远渡重洋来加入战斗,无疑将加剧美国海军后勤保障的压力。因此,英美两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均未认同英国海军前往太平洋参战的提议。霍普金斯,这位罗斯福总统身边的智囊,明确指出,英国虽已决定参战,然而美国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确保英国海军在战场上的后勤补给得以顺利实施,挑战重重。
面对美国人因后勤问题而生的忧虑,英国亦能感同身受。英国深知,太平洋战场的跨海作战范围之广,对其后勤保障的挑战远超欧洲战场。因此,英国海军亟需解决补给和维修等关键问题,方能有效参与太平洋战争后期对日本的大规模反攻。鉴于欧洲战局尚未出现显著转机,英国将不会介入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如上图所示,中国远征军正挺进缅甸的密林深处,对日军展开猛烈的攻势。
第四,从更为深远的视角来审视,英美间的互不信任,加之美国致力于维护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导地位”,导致美国拒绝英国加入太平洋战争。
英美间的疑虑源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原本两国携手共抗敌寇,然而英军的接连败绩令美国对英国产生了信任危机。在日军进攻之际,英军不仅丧失了新加坡、缅甸等殖民地,即便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参战,英国人仍意图舍弃缅甸,转而保卫印度。
英国在太平洋海域的舰队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间的战略协同不足,使得太平洋战场上的冲突几乎沦为美军的独角戏。英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遭遇的挫败,加之美英海军之间沟通与协作的缺失,加剧了美国对英国的猜疑。
上图:太平洋战场美军
美国的战略:起初,美国秉持的是一种孤立主义的全球战略,然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却为美国提供了掌控全球局势的绝佳契机。
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此次参战,除了基于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公义”之外,亦包含着一定的“私利”。美国意图借太平洋战争之机,驱逐英国的殖民体系,削弱日本的侵略势力,从而在亚太地区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英国参与二战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其殖民体系,而这一目标与美国介入太平洋战争的动机截然不同。若英国利用二战之机恢复其殖民地帝国,无疑将直接冲击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布局。正是基于对美国在亚太战略利益的考量,美国坚决反对英国加入太平洋战争。
以上分析已明。在太平洋战争中,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英美两国亦不时显现出矛盾与对立的迹象。尽管矛盾与对抗并未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格局造成实质性影响,然而,它们对于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布局,乃至全球政治格局的主导地位,却留下了深远的印记。
股票配资免费平台,股票配资公司查询,配资门户平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